返回

华山风云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华山风云录】(4)(第4/11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被银行所取代,没想到在这镇上还保留着这一套体系。

    街上的饭馆和客店就更多了,招牌和横幅随处可见。

    考察了一遍风雷镇,商铺贸易往来较多,四面八方的来往人员也不少,可惜的是整个集市上就只得一家中医馆子,对于以盛产药材闻名的地方,这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可能是有某种天赋在身,十七八岁时我就已经读过了许多中医药著作,不说精通但也游刃有余,加之大城市里的成长条件,让我对西医的理论和方法也有所领悟。

    要想了解这个地方就得融入这个群体,于是想干便干,从银号里兑了钱,又找了个合适的地方,我便在镇上开了一家中西医结合的小诊所。

    1929年南京政府取缔中医的政策遭到强烈抵制和反对,只得收回成命,但是提出了一点,就是必须对中医师的资质进行考核,用城里流行的话说,必须持证上岗,但在边远的乡镇地带,南京的政策还管不到这里,所以我的到来,并没有引起什么麻烦。

    在中国最不缺的恐怕就是中医了,但无论是就诊的人数,还是医生的生活状态,中医和中医之间是大相径庭的。

    有的混不上饭吃只能到药店坐堂,或者自己开个小诊所,仅能维持生活。

    但如果医者打出了名头和口碑,那家里却是可以做到门庭若市,而且诊金也可以收的很贵,在天津或者北平,这样的医生看一次病诊金一般是一块银元。

    一般穷苦人家一块银元可能用十天半个月,这费用就相当高了。

    不过多数情况下不太知名的中医费用就远到不了这么高。

    另外说到药材,除了达官贵人用贵重药材,一般都是比较便宜的。

    有时候胡同里穷苦人家的小孩生病了,也不去看什么医生,自己买点药吃吃也就好了。

    说到西医,在城里有很多私人开业的医生,当然一般都是留洋为主的青年,更好的当然是有条件去医院,偏远的乡镇至是没这个条件,况且他们也

-->>(第4/11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