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角力,但也相互合作,这样的组合不断自我促成摩擦动力,也不断自我驱使解决,使得戏剧性一直延续;《泰囧》则大胆引入黄渤,形成大两极外加小三角的模式。
这样形成的一大一小两组矛盾,可以相互对抗,也可以相互转化;《港囧》则回到初始的双角,不过王宝强换成了包贝尔,双方的角力,也多过合作。
王宝强和徐峥的合作,沿用前两部,王宝强明显负责施,而徐峥则多过受。
明确的分工戏码,易于产生更大的冲突和笑料,即便黄渤的加入也更多的是两者的助推器。
第三部《港囧》宝强换成包贝尔,坦白说不太容易接受,一来是情感上的寄托,二来发现包贝尔的搞笑远不如王宝强来的自然。
正如网友所说:即便王宝强在那什么都不做,也比包贝尔的傻卖苦力更加搞笑。
也许,如果没有王宝强,囧系列会在表演上更加高开低走。
tips3:影片囧系列,特别是《泰囧》大火之后,为我们树立了一种国产喜剧类型片的标杆和范本。
一方面填补了国产喜剧的空白,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囧系列的缺陷。
喜剧,更多依赖演员自身的表演,囧系列也不例外,所以演员的选择显得极为重要。
囧系列到第三部《港囧》,也更多展现了徐峥导演功力上的短板。
尽管导演在《港囧》中开始尝试思考中年危机等现实问题,但更多的是显得不伦不类,颇有粗劣炮制之嫌疑。
再来导演对于港片的了解明显不够,《港囧》中对于音乐选择不够贴切,且应用显得较为生硬。
使得音乐中的“香港”和囧途中的“香港”完全不搭……简单来说就是电影结构本身就有问题,选角也有很多短板,赵薇跟包贝儿是两个败笔,本身的演技跟形象并不符合角色本身,徐光头的执导能力也没外界以为的那么出众,这是一部严重被高估的电影,也是囧系列三部中评价最低最让观众失望的那部,
-->>(第3/1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