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都是由下面的生产队无偿向公社提供的。
也就是各个生产队轮流抽调一批的青壮年到农场参加劳动(每次大约一个月),他们自带口粮,干活时跟在自己的生产队劳动时一样记工分,年终按工分回自己的生产队参加分配。
这个地方一个全劳力工作一天的价值折合成人民币大约在三毛五到五毛钱之间。
安排了这些知青后,下面的生产队就不用再向农场提供劳动力了,但是他们必须提供知青们的口粮。
这个时代粮食和食用油都非常紧缺,城市里每个成年居民的粮食定量只有二十七斤,勉强够吃的。
后世的年轻人可能不明白,难道那时的人都是大胃王吗?为什么需要消耗那么多的粮食?其实道理很简单,人吃饭吃得多是因为没有肉食和其他的食品。
如果油水不足,刚吃饱肚子过不了多久就会饿。
这个年代出门旅行除了带钱,还必须带粮票和油票,否则很难买到吃的。
前进公社下面有八个生产大队,每个大队有四到八个生产队。
这一次几乎每个生产队都分摊到了一两个知青的名额,其中最大的生产队分到了四个知青。
这些知青平时在公社的青年农场劳动,他们户口却是下放到各个生产队的,他们的口粮也由所在的生产队提供。
农活特别忙时,生产队会要求知青们回队去参加劳动,一般大约一个月的时间。
柳侠惠他们来到前进公社时并没有坐火车,而是乘坐学校里派出的五辆解放牌卡车,行李背包什么的都放在车上一起带来。
一路上虽然很颠簸,但是这么多年轻人挤在一起,打打闹闹,兴致还是很高的。
学校派来的两个带队干部,一个是男的名叫张学军,另一个是女的名叫郭彩云。
他们都是三十一二岁,在大学里的团委会工作。
知青们分别管他们叫张老师,郭老师。
郭彩云颇有文艺天赋
-->>(第4/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