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以至于谁家孩子贪了玩、打坏了碗,街坊邻里心里都有数;以至于未出嫁的姑娘们的私房话、年轻夫妻的打情骂俏,都常常被隔壁邻居听了去,传为一镇的秘闻趣事,笑料谈资。
偶尔某户人家兄弟内讧、夫妻斗殴,整条街便会骚动起来。
人们往来奔走,相告相劝,如同一河受惊的鸭群,半天不得平息。
凡不是赶集的人,还有街道两边的住户,都会在各自那临街的院子里,杖子上晾晒一些布物;衣衫、裤子、裙子、被褥等。
山风吹过,但见通条街面上空「万国旗」纷纷扬扬、红红绿绿、五花八门。
再加上悬挂在各家房檐下的串串红红辣椒、束束金黄色的苞米种子、个个白里泛青的葫芦瓜,形成了两条颜色富丽的夹街彩带。
人在路边走,鸡鹅在路边叫,猫狗在院道内窜梭,别有一番风情,另成一番景象。
清河镇街面虽小,居民不多,可是到了赶集的日子,就成了人山人海的集市。
大集的主要场地并不是在这条主干街道上,而在街北后道临河那块二、三十亩见方的土坪院内。
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赶大集日子,一直延续至今。
每逢3、6、9日即开集。
三省十八县的商户、各民族的商家、猎户、药师、铁、木匠、畜牧贩子等,都早早的齐聚到这里云集贸易。
猪行牛市、蔬菜果品、香菇木耳、农副产品、海鲜山珍、日用百货、饮食小摊——满集满街人流似河流,嗡嗡嘤嘤、万头攒动。
若是站在后山坡上看下去,晴天是一片头巾、花帕、草帽,雨天是一片斗笠、蓑衣、纸伞。
人们不像是在地上行走,倒像汇流浮游在一座湖泊上。
清河镇政府,座落在正街东北面的一处高坡上。
两趟青色的砖瓦房,一前一后建在大院靠北一侧。
每一趟房子足有十几间民房样的大小,这些老房子都是日伪时期的区公
-->>(第5/3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